日报讯(全媒体记者 袁嘉翊 姜宁惠)“快看呐,我采到了一个!这儿还有一个个头大的!”出发去河口镇小澪村的路上,记者也没想到,自己竟然在140亩慈姑田里,摇身一变,当起了采收工。不仅和工人们一同劳作,打成了一片,还收获了满满一篮子的慈姑。
小小一粒果 采收不容易
腊月里的天气着实寒冷,耳畔的风呼呼直吹,田埂上的树木光秃秃没了生气。来的路上,很多农田清冷,可到了慈姑田边,记者却看到了一番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。十来个身穿防水服,头裹五颜六色围巾的工人们,正在没过膝盖的水田里忙碌穿梭。他们中,有的稳稳扶住特制的冲慈姑工具,手法娴熟地冲刷淤泥;有的把采收好的慈姑装盆,用绳子奋力拖上岸;还有的在田边将慈姑分装成一袋又一袋,整齐码放在岸边。收购车辆往来不断,把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鲜慈姑,运往南通周边的农贸市场和超市。这些慈姑即将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慈姑烧肉、大蒜炒慈姑等佳肴。
丰收的热闹劲儿,似乎有一种无形的魔力,挠得人心痒痒,忍不住想要参与其中。“你来得正是时候,2号刚开始采收,现在田里慈姑多得很,等过了元宵节,你再来可没啦!”慈姑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峻听闻记者想试试,十分爽快地拿来了防水服。
“来都来了!”虽说心里有些许胆怯,但听着田里忙得不亦乐乎的欢快劲儿,记者还是赶忙换好防水服。你别说,这衣服一上身,瞬间就有了大干一场的气势。
“你慢点下来,别着急,脚慢慢放。”一旁的阿姨热心地搭把手,记者小心翼翼地把一只脚探入这看似平静的慈姑田。脚刚踩下去,只觉软绵绵的,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。紧接着,一股寒意从脚底迅速蔓延至全身,双脚仿佛要被冻住。阿姨赶紧递给记者一个钉耙,叮嘱道:“撑着这个,慢慢往水里走,小心别滑倒。”记者手持钉耙,一步一步笨拙地向水中央挪动。行进中,水底的淤泥仿佛有强大吸力,记者的双脚被紧紧包裹,每一步都艰难万分,险些摔倒,好在有钉耙支撑。等渐渐适应在淤泥上行走的节奏后,记者学着工人的样子,将冲到水面的慈姑一一捞起,拔掉多余部分,放入盆中。那一刻,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。
劳作时,记者留意到工人们使用的冲慈姑工具十分特别,像皮筏一样“漂浮”在水面上,后面拖着巨大的水管子。“这里面可大有‘玄机’。”一位工人使劲抬起工具,露出底部给记者看。“呀!有水柱在往下冲!”记者不禁惊叹出声。原来工具下方设有喷水枪,18股水柱持续垂直下冲。记者满怀好奇地把脚伸向工具下方,真切感受到水柱冲击脚面的强劲力量。正是这股水流,将藏在泥土里约20公分的慈姑一一“唤醒”。如此一来,受到冲击的慈姑便纷纷浮上水面,工人只需轻轻一捞即可。
“以前我们用水枪冲慈姑,效果差,一天只能冲六、七分地,费时费力。”李峻向记者介绍道,“后来,我们大胆创新、不断摸索尝试,自制了这个工具,效率大幅提升。现在一天能冲一亩八分地,极大地减轻了工人负担。往后,我们还要继续改进,让效率更上一层楼。”
种植不马虎 销路不用愁
李峻一边说着,一边弯腰捧起一把慈姑,“你看这慈姑,可是水田中的‘宝贝’,营养丰富,既能食用又有药用价值,和茭白、荸荠等并称作‘江南水八仙’。为了选到好品种,4年前,我和兄弟刘小勇专门跑去云南考察。在那儿,我们四处打听、拜师学习,最后成功引进了当地口感粉糯的白玉慈姑。”也是在那时候,李峻了解到河口镇小澪村正利用资源优势,流转闲置土地准备搞连片种植。“我就想,这么好的机会肯定不能错过,于是就来到村里发展特色种植。”老家在双甸的李峻兴致勃勃地指向远处成片的慈姑田,“慈姑种植周期短、成本低、效益高。每年5月育苗,6月底移栽,7月到10月施肥培管,这个过程提防虫害,施肥、保水、搁田,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
“我们从一开始就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,种植全程采用有机肥,确保产出的慈姑绿色无公害。今年收成相当不错,亩产差不多达到3500斤。”李峻边说边掰着手指算账,“按现在的行情,一亩慈姑能赚2000多元,140多亩田,一年光慈姑就能赚30万元左右。尤其腊月里,慈姑行情格外好,主要销往南通周边,如皋有个收购大户,每年能收走20万斤慈姑,差不多占我们一半产量,所以销售不愁,根本忙不过来!”
谈及发展规划,李峻眼神里透着十足的干劲,“为进一步提高收益,我们下了不少功夫。全年轮种茭白、慈姑、西蓝花等品种,让土地持续有产出。投资建设了冷库,专门储存蔬菜,等市场价格高的时候,我们就错峰上市,争取更大利润。”
“你们一天能挣多少钱?”记者向身边的工人问到。顾理梅操着乡音,笑着回答,“周边老百姓可愿意来这儿打工,每天能挣100多块钱,老板都是当天结算工钱,大家心里踏实,满意得很!”
“这几年来,慈姑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,发挥了很好的带头致富作用,不仅带动了周边一位种粮大户跟着种了起来,还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问题,李老板每年发的工资达40多万元,实实在在增加了村民收入。”听说有记者来采访,河口镇小澪村村党总支书记戴浩热情地与记者攀谈。他还告诉记者:“为了给种植户提供更好的条件,村里这些年不仅浇筑了水泥路,还进行了扩宽,为的就是让运输车能直接开到田边,给种植户提供便利。”
采访接近尾声,记者的体验也因双脚冻得麻木而结束。看着眼前这片田野,生活的不易与希望的蓬勃在此交织。工人告诉记者,他们每天要在水里采收10个小时,“现在还不是最冷的时候,越往后天气越冷,水也更凉。”
暖阳倾洒,为慈姑水田披上了一层熠熠生辉的薄纱,粼粼波光好似跳跃的碎金。一个个慈姑把自己深深扎根于大地的怀抱,充分汲取养分。在历经风雨洗礼后,积蓄力量,向阳茁壮而生。收获的那一刻,洗尽铅华,绽放出无限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