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报讯(全媒体记者 季湘婷 朱南州)泥鳅被称作“水中人参”,养殖投资小、周期短、见效快,经济效益十分可观。四年前,袁庄小伙任辉遭遇行业危机,毅然返乡投身泥鳅养殖。现在,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养鳅大户。
见到任辉时,他正在巡塘,挨个检查投喂箱里的饲料存量。他告诉记者,要把泥鳅养好,不仅要靠天时地利,人工管理和饲料投喂也特别重要。为了确保泥鳅的品质,他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投喂的频次,每隔三小时喂一顿,一天喂八顿。
如今的任辉,谈起泥鳅养殖头头是道,俨然一个经验丰富的养殖老手,实际上他接触这个行业也才短短几年。原先,任辉一直从事汽车4S店的事故车外拓业务,2020年,汽车市场持续低迷,他果断辞职回乡。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泥鳅抗病能力强,养殖密度高,产量也高,经济效益可观。虽然毫无养殖经验,但“90后”的任辉没有放弃,拿起手机上网搜寻各种泥鳅养殖的案例和经验,多方寻访,到如皋、海安、泰州等地学习。
当年10月,任辉便从福建买回了第一批鳅苗,试养了三个小塘。他每天吃住都在塘口,方便对泥鳅的生活习性进行细致研究,还借来显微镜对病死的鱼苗进行解剖观察,补习各种寄生虫与细菌的防治知识。由于10月昼夜温差较大与任辉经验不足,也不会用药,泥鳅生病大面积死亡,“心态崩了,一个塘里面就靠它出钱,基本上就‘翻’差不多了。”任辉没有被打倒,他将情绪抛之脑后,四处探寻解决办法。
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,任辉快速调整,多方取经,2022年,养殖场开始取得效益,年产出泥鳅成鱼约10万斤,年利润20余万元。泥鳅是养起来了,但苗种还是依靠外地采购,他算了一笔账,每年购买鳅苗都要花费十多万元,且成活率低,养殖效益受到很大影响。他深知学会育苗既能节约开支,又能打破泥鳅养殖过程中的最大瓶颈。于是,他着手自己育苗,但育苗是核心技术,“要不来”“讨不来”也“买不来”,没有一家育苗场愿意教他。任辉沉下心,白天去苗场帮老师傅免费干活,把每一个步骤的要领牢记于心,晚上回家看书、百度、找资料,按照白天看到的步骤要领进行详细的分析。一年多时间里,试了一批又一批,投入一笔又一笔的资金,终于掌握了全套鳅苗孵化技术,并整理出了一套适合自己塘口的孵化方法,成活率远高于外省采购。实现了自繁自养,周围的养殖户也可以通过预定来购买鳅苗。目前,一年育苗能产出两亿粒水花苗,自己塘口的孵化成活率能达到80%以上。
随着技术的成熟稳定,任辉将养殖场的规模扩大到30余亩,每年只养一批,4月下苗,11月底前全部上市出售,产量在10万斤左右,主要销往上海和韩国,年销售额达100万元。如今,从亲本的选育,到苗种的培养,再到成鳅的饲养,包括水处理与疾病防控,他都应对得游刃有余,鳅苗存活率90%以上,“每一步都很难,需步步谨慎。每天跟这些鱼打交道,有辛劳更有成就感,看这些鱼孵出来就特别开心。”任辉感慨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