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巴体育投注,沙巴体育娱乐场

图片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要闻动态 > 镇区动态
点“贝”成金激活乡村振兴引擎
——县食品行业协会“牵手”滨海村的“硬核”故事
来源: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:2025-04-15 字体:[ ]

日报讯(通讯员 张海燕)进入4月份以来,首期投资300万元的文蛤生态净化项目正在抓紧进行土建工程招投标,计划10月份投产。“县食品行业协会与我们村‘牵手’共建,3年迈出三大步,村营收入从300多万元提高到798万元、村民人均收入由2万多元提高到58000元。我们的共同目标是,到2026年实现村营收入1000万元!”长沙镇滨海村党总支书记马步松说。

滨海村位于长沙镇东部,是典型的传统渔业村,村域总面积1.73平方公里,却坐拥14万亩广袤滩涂,不仅是如东文蛤的核心产区之一,而且为全国最大的“天下第一鲜”——文蛤生产、出口基地。在乡村全面振兴大潮中,由于技术、人才、信息等资源要素缺乏,特色产业发展每每受到制约。

村两委委员季磊告诉笔者,当时,村里亟需打破产业发展瓶颈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。2022年初,县食品行业协会一班人就如何发挥自身优势,主动融入中心大局,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,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,最终,与滨海村村委会一拍即合,通过深度沟通、实地对接,决定将协会副秘书长、首席专家顾明的省级“乡土人才工作室”设立在滨海村,双方签署了战略联盟协议。

带着乡亲们这份“沉甸甸的希望”,顾明充分利用工作室这一平台,对内领衔带徒,做好传帮带;对外借力打力,与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共同承担省海洋科技创新专项,开展文蛤滩涂苗种监测养护,推进增养殖新技术应用示范、滩涂环境质量监测与修复等工作,使得成活率稳步提高。不仅如此,还与国内顶尖贝类科学家合作,建成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南通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,推广应用贝类健康养殖技术……

“首先是一产要稳住,文蛤养殖面积必须在7万亩以上,成品蛤年产量必须在3500吨以上。”顾明说。为了守住“红线”,在养殖上,他加强外来物种控制,压缩花蛤养殖面积,推行生态养殖,允许鸟类、竹蛏、相思螺等物种共处;在捕捞上,坚持做到“限量、限区域、限规格”,如,捕大留小,4厘米以下的文蛤坚决不捕。

与此同时,结合现有的文蛤生产品质监测数据,以及市场消费需求,顾明花了半年时间,制定了“如东文蛤”团体标准,并通过南通市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的专家评审。紧接着,为了保证产品达到这一标准,他搭建了标准化体系,如,在品种的控制上,除了必须是如东文蛤亲贝的后代外,每年的捕捞量严格控制在捕捞产量的一半以内。2022年12月,由滨海村申报的绿色食品文蛤养殖产业标准化试点项目,成为“南通市标准化试点项目”;2023年5月,该村文蛤生态养殖产业标准化试点项目,又跻身“江苏省农业农村标准化试点项目”行列。这一年的9月,这里养殖的文蛤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“绿色食品A级产品”,核准产量1500吨。

为了解决每年七八月份文蛤苗容易死亡这一棘手难题,顾明邀请南京、青岛、大连、广州、上海等地高校的专家学者,专程来滨海村开展贝类体系研究,最终拿出“将文蛤苗连土取出,送暂养池进行养殖”的应对之策。得知邻近的东凌滩涂建有用于冬季成品蛤的暂养池,该村将文蛤苗运送过去开展暂养试验,结果一举成功。

一直以来,该村渔民捕捞的海产品都是作为原料直接卖掉,没有任何的附加值。“为了下好‘二产要做强’这步棋,食品行业协会一班人多次前往滨海村,与村领导共商解决方案,并打出一连串‘组合拳’。”顾明说。

2023年6月20日,“科技赋能、助力乡村振兴——江苏滩涂贝类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”专题研讨会在长沙镇滨海村举行,来自国内的20多位贝类养殖专家,为“中国文蛤养殖第一村”转型发展送来产业强链富民新技术。

2024年,滨海村与广州海洋大学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,投入2000多万元,开展贝类净化冰温保活项目研究。同时,针对净化之后容易导致文蛤中的氨基酸等微量元素降低的问题,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课题研究,提出了在净化过程中添加一种浮游藻类的应对办法,通过浮游藻类培育池,让文蛤继续保持营养,确保文蛤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1%。

眼下,首期投资300万元的文蛤生态净化项目已进入落实阶段。同时,由几位渔民合伙创办的海产品加工厂也在抓紧推进之中。

“作为一家整合养殖业、种植业、食品加工制造和市场流通全链条的综合性社团组织,我们将继续发挥行业协会资源、信息、人才等方面优势,找准牵手联村最佳连接点、共建共赢最优结合点,通过项目共建、实事共办等措施,实现行业协会资源下沉,积极助推乡村全面振兴。”县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赵美祥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