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报讯(全媒体记者 毛茜 朱南州 通讯员 陈名蔚)鳗鱼,因其无法人工繁殖且营养丰富,人称“水中软黄金”。
今年恰逢十年一遇的“鳗鱼潮”,鳗鱼苗的捕捞量较往年增加了三倍。量大价廉,鳗鱼苗价格回落导致的市场波动倒逼产业升级,如何将生态馈赠转化为产业动能?以鳗鱼养殖为主的如东鑫源水产开始加码附加值环节,小鳗鱼游出大产业。
落叶归根
午夜涨潮时分,捕捞船搅碎月光,柳叶状的鳗鱼幼体顺着光柱游来,半透明的躯干里隐约浮着暗红血丝。晨光初现,这批新鲜捕捞的鳗鱼苗出现在如东鑫源水产公司的养殖池里。
“鳗鱼是非常神奇的生物,它在深海产卵,洄游几千公里来到我们长江口的淡咸水交界处,这里是它们最喜欢的水域……”聊起鳗鱼,如东鑫源水产公司负责人沈军收不住话匣子。
如东通江达海,是鳗鱼苗的天然育婴场。得益于地理优势,20世纪80年代,沈军做起鳗鱼苗生意。“那个年代,贩鳗鱼苗可算是赚钱的行业。”
从贩苗到养殖,沈军在同行里算得上步子跨得大的。然而,养鳗鱼没几年,沈军发现,如东冬季偏冷,温度一低,鳗鱼就不吃料,还会快速掉脂肪。从幼苗到成鳗,在如东需要3年,而在南方,养殖周期只需16个月。多番考察后,沈军将养殖场从如东转移到了广东。
30年前的广东,无论水土、气候、可用的土地面积、相关的政策都更有利于鳗鱼养殖产业的发展。“在广东的30年,我经历过‘天上地下’的市场沉浮,见识过最先进的检测设备,积累了培育、养殖、加工、销售一步步扩张的经验。”沈军说,年近花甲,也到了落叶归根的年纪了。
2023年7月,沈军带着养殖技术回到如东,投资6000多万元,建起了占地166亩的“鳗鱼工厂”,今年1月投入使用,目前工厂有80口鳗鱼养殖池,每口养殖池能容纳20至25万尾鳗鱼苗。
科学养殖
“刚捕的鳗鱼苗通体透明,我们叫它‘白子’,1千克大约5000尾。养到两三个月,1千克100尾左右,身体转成黑色,我们叫它‘黑子’。”有着多年养殖经验的沈军告诉记者,鳗鱼养殖有着较高的门槛,在室内恒温养殖过程中,需要严格控制PH酸碱度、水温、溶氧等水质条件。
为了让鳗鱼更好地安家,沈军给他的室内养殖场配备了一系列现代化装备:双层增氧设备24小时运转;电加热设备随时待命,当温控设备显示低于29℃时自动开启;进水、排水自动控制,水质异常自动报警……
“鳗鱼最难‘伺候’的时候就是‘白切黑’期间,我们每天定时定点喂食,严格遵循‘克重’要求,苗早期吃红虫(水蚯蚓),养到一定的规格才开始喂饲料。”沈军站在投料台上,俯身观察着鱼池的动向介绍说,池里的水都是采用500米深的地下水,水质清洁,溶氧含铁量高。
基于鳗鱼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生长特性,沈军还在鳗鱼池里铺设了30厘米厚的纯天然三石土和20厘米厚的青石子,这样不仅可以让鳗鱼接触到“土气”,还能避免长期养殖易发病害的问题。“我们这种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,成功实现了陆地鳗鱼规模化、自动化、现代化的绿色循环养殖模式。”沈军说。
新的梦想
炭火烤干皮肉间的油脂,浸入酱汁,鱼肉迅速冷却收缩锁住酱汁和鲜味,再回到炭火上,反复蘸烤几次,直到鳗鱼呈现出金黄的颜色和光泽……烤鳗是美食爱好者的“心头好”。
鳗鱼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和矿物质,是补充人体必需脂肪酸和氨基酸的理想食物。如何让鳗鱼从季节性食材成为全年供应的全球美食。在沈军心里,有一个以深加工为引擎、内外市场联动的全产业链布局梦想。
“这两年行情高时,鳗鱼苗是16.5元一尾,眼下是4元一尾,价格的落差为深加工提供了机会。不仅如此,占世界2%人口的日本可以消耗全世界55%的鳗鱼,外部市场不容小觑。”将养殖技术、食品加工以及销售环节形成紧密协同,沈军计划,待2026年7月第一批鳗鱼成熟上市前,二期深加工产线将投入使用。
“最近,我在各人才网上投招聘信息,想招聘大学生来担任厂长、技术员。”沈军坦言,他们都是经验派,几十年来,一边摸索一边吃亏一边成长。“只有理论联系实际,才能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。”沈军希望,通过他的努力能串联起种苗繁育、生态养殖、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,实现“养殖—加工—出口”全链条布局,届时可带动超400户渔民增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