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报讯(全媒体记者 吴欣宇 徐朱佳)近年来,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攀升,海葵一跃成为海鲜市场的“明星产品”,身价水涨船高,备受食客青睐。但是这种外形如花朵般的海洋生物,是如何从广袤的海洋走进我们的餐桌?近日,记者走进如东县长沙镇滨海村的海滨卡口,开启一场与海葵的奇妙邂逅。
早晨六点半,记者坐上东方红拖拉机,迎着初升的阳光,穿戴好防水装备开启海葵捕捞的奇妙之旅。颠簸的路途中,同车的捕捞工人热情地分享起经验:“捞海葵可是门讲究‘天时’的手艺,得跟着潮汐走。我们专挑大潮汛退潮的时候下滩,那时候海水退得远,大片滩涂露出来,捞起来既省力又能有好收成!”
拖拉机碾过湿润的滩涂,在泥泞中缓缓前行。随着目的地渐近,捕捞工人们陆续下车,身影渐次消失在辽阔的滩涂之上,奔赴各自负责的作业区域。驾驶拖拉机的陈敦泉一边操控着方向盘,一边介绍道:“我们小组六七个人,每人都有自己负责区域。赶在涨潮前收工,我再按路线把大伙接上。有车方便些,我的负责区域也更大。”
记者留意到,工人们的装备整齐划一:铁铲、小耙子、网兜等,最引人注目的,当属每位工人背上的双肩包。拥有三十多年捕捞经验的楼亚军拍了拍背包,笑着解释:“这可是我们的‘百宝箱’,比工具还重要!里面备着饮用水、干粮,还有急救药品。在滩涂上干活,体力消耗大,随时可能遇到突发情况,有备无患。”
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,记者跟随陈师傅抵达滩涂深处。刚迈出拖拉机,双脚便陷进黏软的泥沙。径直向滩涂深处走,“仔细看,洞口带黏液,或者有伞状小脑袋冒头的地方,底下准藏着海葵”。陈师傅边说边俯身示范,手中的小铁铲沿着洞口边缘缓缓探入,动作轻柔却十分利落。没几下功夫,一只海葵便被稳稳“请”出沙层。记者依葫芦画瓢,拿起小铁铲开始尝试。原以为简单的操作,实践起来却状况百出。茫茫滩涂上,想要找到海葵的踪迹谈何容易!在陈师傅的指点下,终于发现一处可疑的"藏身点"。"放轻动作,顺着它生长的方向慢慢撬,别着急。"陈师傅在旁耐心叮嘱。在师傅的帮助下,记者小心翼翼地操作,终于成功挖出一只海葵。那一刻,掌心传来的柔软触感,混杂着初获成果的喜悦,令人兴奋不已。
在陈师傅的鼓励下,记者独自踏上滩涂的探索之路。记者沿着滩涂边走边看,铁铲一次次深入泥沙,却总是落空。重复的弯腰与挖掘,让手臂渐渐感觉麻木,每一次起身都伴随着酸痛的抽离。反观一旁的陈师傅,动作如行云流水。他的双手如同自带探测仪,总能在细微的沙纹变化中锁定目标。铲刃轻旋、指尖轻捻,海葵便完整脱离泥层,整套动作一气呵成,尽显多年积累的娴熟技艺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太阳渐渐升起,气温也逐渐升高了。滩涂上的工作变得更加艰难,陈师傅依旧步伐轻快,专注的眼神在滩涂上搜寻,丝毫不见疲惫。望着他的身影,记者深吸一口气,攥紧铁铲,继续在滚烫的泥滩上躬身前行。
临近十点,潮水开始慢慢上涨,意味着今天的捕捞工作即将结束,看着网兜里零星却来之不易的收获,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返程途中,拖拉机沿着蜿蜒的车辙逐一接上同行的捕捞工,每个人的装备上都沾着咸湿的泥渍,却难掩收获的喜悦。楼亚军笑着从网兜里拿出两只肥硕的大蛏子,"今天的意外之喜!"他的笑声混着海风,在滩涂上回荡。
当记者与工人们聊起收入,“这行就像押宝,全看老天爷脸色。”有人感慨道。滩涂捕捞的收入如同潮汐般起伏不定,不仅受地域、经验的影响,海葵产量与市场行情更是关键。遇上暖春大潮汛,手脚麻利的老手一天能挣大几百;但小潮汛或禁渔期时,滩涂空空如也,收入便成了奢望。
中午十一点,下海的捕捞的拖拉机和工人们陆续回到了岸边,这一次长达四个多小时的体验也落下了帷幕。